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常生明是一名骑行爱好者,也是一名体育文化收藏者。
首次骑摩托车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或是第一次感受到速度与激情,或是第一次领略体育赛事的精彩……说起他与体育的往事,常生明如数家珍。
骑行源自内心的喜爱
家住湟中多巴的常生明从小生长在一个商人家庭,受家庭的影响,他初中毕业后跟着家里人学做生意。
“小时候特别喜欢骑摩托车,创业时一个月也就挣200元左右,省吃俭用,在家里人的支持下我买了一辆8000多元的摩托车。”常生明说,那时候多巴镇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摩托车骑行爱好者,其中还有不少摩托车运动的高手。那时,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和资金支持,很多大型比赛他未能参加。
买了摩托车后,常生明经常约镇上的骑手骑行,时间长了觉得老在一个地方骑没意思,他们就去湟中县城骑行。“只要是听说哪里有摩托车比赛,我们再忙都会去看看。”那时候常生明特别想参加一场摩托车比赛。
2011年,湟源县举办越野摩托车比赛,他们一展绝技的机会终于来了。“刺激、过瘾。这里海拔高,赛场难度大,比赛对我们车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常生明说。
与他看到的往届比赛相比,湟源县的比赛很多选手可以兼顾多项比赛,赛道也是全国标准的场地赛赛道,在高海拔地区比赛,对车手们也是一种挑战,这也是常生明第一次参加高规格比赛。
收藏让更多人了解体育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我开办的金石阁民俗馆!”在民俗馆入口处常生明笑着说。
在1200多平方米的展区内,陈列着3000多件珍贵的青海民俗文物,其中就有各式各样的古董摩托车和赛车,摩托车超过十几辆。他说,金石阁民俗馆最早的摩托车藏品制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品牌不仅涵盖哈雷·戴维森、本田等大牌,还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的“稀罕物”,如意大利卡吉瓦牌摩托车和日本的昭和摩托车等。
馆内还有几辆中国的嘉陵轻骑和幸福250,常生明对每辆车的历史如数家珍。“1993年,我开始干个体经营,从事汽车配件和电器修理,手上也有了存款,就开始收藏和摩托车有关的藏品,这一收藏就是20年。”
常生明说,他的收藏源于他的父亲和叔叔,他们生前都喜欢收藏,尤其是叔叔曾担任青海第三届奇石协会会长,是向全国推介黄河石的第一人。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常生明从小喜欢收藏。
这些年,常生明只要一听说哪里有体育和民俗类的藏品就往哪里跑,去找各种各样的体育藏品。
每一件藏品都饱含着常生明的心血,每一件藏品都印证着常生明的坚持。这么多年,他一步一个脚印,行走在河湟谷地,只为把这些见证着青海体育历史、富有体育精神的物品收集起来、保存下来。
积累投身体育产业
“我们已经成立了湟中县汽摩运动协会,现在又购置了几辆专业卡丁车,我们比赛的同时要向青少年培训发展。我很看好这个行业。”常生明说,因为卡丁车的安全性很高,所以很多有“车手梦”的爸爸们都会放心选择卡丁车,作为培养孩子运动爱好的首选项目。
虽然卡丁车是赛车运动中最低的门槛,但是要开好它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由于车身离地面很近,加上车手处于开放式的驾驶环境,所以在开卡丁车的过程中速度感很强,车手的感觉一般会比实际速度高两到三倍。
在国内,卡丁车算是一项小众运动,人们可以偶尔去俱乐部休闲娱乐一下,但要是将它当作一个长期的爱好或专业来培养,就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来支撑。不光是一辆车的费用,还要准备各种装备,如头盔、赛车服、护颈、护肋、鞋、手套等。
摩托车场地比赛是一项体力、技术、战略各方面要求相当高的比赛,充满挑战的运动因炫酷而更精彩。
常生明说,河湟谷地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理地貌,以体育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品牌赛事,不仅很好地宣传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对体育赛事也是一种独特的宣传推广。在高海拔地区举办越野场地赛,对车手和赛车无疑是极限挑战,成为吸引全国汽摩爱好者前来挑战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