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 青海体坛 | 体彩趣闻 | 视频新闻 | 国内外赛事 | 通知公告 | 本网原创 | 热点关注 | 群众体育 | 竞技体育 | 体育产业 | 体育旅游 | 时尚运动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体育青海体坛
40年,摔跤运动融入他的血液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7-09-13 10:25:21
编辑:崔永焘

  青海新闻网讯 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自由式摔跤颁奖台上,薛品邦笑得格外灿烂。在他退休之际,弟子马存军以一块银牌为他送行,他的摔跤生涯自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一路走来太难了,太不容易。”谈起这些年的经历,薛品邦有些激动。从运动员到教练,如今,他的耳朵、腰和腿,全是伤病。不过,在他最后一次带队参加全运会时,还能站上奖台,他觉得自己的摔跤生涯值了。

  “上学时,我喜欢体育,高中没毕业就到了青海摔跤队。”薛品邦回忆,那时候他才19岁,因为喜欢摔跤,从而进入了摔跤队。

  “我上学时爱好体育,是学校的体育尖子。”出生在农村的薛品邦说,加上家里就我一个儿子,家里的重活都由我干,给自己后来走上摔跤运动员的路夯实了身体基础。

  举杠铃、爬麻绳、引体向上……作为一名摔跤队员,他要练习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手、腰、腿,就连颈部的力量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天训练下来,有些运动员双手发抖,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稳。但这些训练对于“调皮”的薛品邦来说,犹如家常便饭。

  也正因为那几年的刻苦训练,薛品邦成为上世纪80年代我省100公斤级自由式摔跤项目的佼佼者。

  薛品邦说,上世纪80年代,我省的竞技体育事业发展迅猛,到1987年,他和队友们在全国摔跤锦标赛上多次夺奖。“那时电视还少,广播报纸都报道我们的故事,站在领奖台上,真是风光无限。”

  冒着生命危险减重、抵头挫伤软骨导致的“摔跤耳”、二十年如一日的长跑导致的“四方步”,是薛品邦身上最鲜明的印记。

  1988年,是薛品邦参加第四届全运会后的第二年,30岁的他算是摔跤项目的“老人”。随后,他转换角色担任青海女子摔跤队教练员,薛品邦告别运动员生涯,但始终没有在全运会上斩获荣誉,心里始终有点遗憾。

  担任女子摔跤队教练的他,认真总结自己当运动员时的训练技巧,开始全身心研究怎么训练才能减少队员伤病。

  付出总有回报。1990年在全国女子摔跤冠军赛上,他带领的女子摔跤运动员刘晓荣获得女子56公斤级冠军。其他运动员如陈永华、汪玉芳、杨文萍、雒亚娟、王彩珊先后在全国锦标赛、冠军赛上获得前三名。

  1992年,我省为了发展男子自由式摔跤,薛品邦调入男队当教练。2002年至2005年,他又调任重新组建女子摔跤队。2005年11月份重新担任男子自由式摔跤队主教练。2010年被任命为男、女自由式摔跤队总教练兼主教练至今。2016年,马存军代表中国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亚洲摔跤锦标赛上获得铜牌,这是青海摔跤有史以来在国际大赛中获得的最好成绩。

  薛品邦的教练生涯里,带过很多摔跤运动员,在这些队员里,他最佩服的还是马存军。“马存军训练非常刻苦,有一股韧劲。”薛品邦说,2014年10月,在全国自由式摔跤冠军赛上,马存军血染赛场,比赛时对方将马存军的眉弓撞开了一道口子,但马存军轻伤不下火线,依然坚持比赛,连胜三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在第十三届全运会比赛之前,马存军突然腰椎疼痛厉害,队医及时给马存军按摩,才缓解伤情。“他带伤走上赛场,我看着心疼。”薛品邦说。

  一路走来确实不容易。比赛结束后,薛品邦和马存军都哭了,因为赢得这次比赛太难了,为了这块奖牌他们坚持了12年。

  薛品邦说,竞技体育的残酷,不仅在于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训练,还在于成绩荣誉的不确定性。我省自由式摔跤项目一度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因为摔跤训练周期长,很多运动员到摔跤队时零基础,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

  摔跤也是耐力训练,我省有着很好的地理优势和训练场地。这次全运会结束后,薛品邦的日常工作也将有所调整,主要负责和教练交流,还有选拔苗子之类的工作,抽时间把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下留给年轻后生。

  “在队里摔打惯了老想动,退居二线后也好养养,练练定力。”薛品邦说,“我有遗憾,但如果让我重新做选择,我还是会选摔跤,仍然选择走这条路。摔跤,融在我的血脉里。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青海新闻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