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 青海体坛 | 体彩趣闻 | 视频新闻 | 国内外赛事 | 通知公告 | 本网原创 | 热点关注 | 群众体育 | 竞技体育 | 体育产业 | 体育旅游 | 时尚运动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体育青海体坛
康复治疗:让患者的生命更有质量
来源: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6-09-27 11:37:58
编辑:王柯岚

  青海新闻网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过很多人对康复医学的印象,还停留在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理疗上。实际上,康复医学科早已形成了一套细分化、专业化、科学化的体系,成为以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功能训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医学学科。

  失望中的一线希望

  今年3月,扈先生因脑出血被送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经过ICU20天的抢救后,扈先生死里逃生,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不过,原本健壮的扈先生受损伤一侧的上下肢肌力为0,即便健康一侧肢体的正常运动也受到了影响。“转入我科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属于重度依赖,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通过评定,为患者制定了针对性的长、短期目标和个性化康复方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何晓宏说。

  在常人看来,一个简单的翻身、坐起、站立的动作,对于扈先生这类脑出血偏瘫患者来说,都是几乎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起初,连他自己都对身体状况的恢复不抱太大希望。”扈先生的妻子说。

  可是,经过治疗师无数次的指导,对各个动作分解训练。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鼓励,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是在治疗师耐心的指导和不断的鼓励下,再加上患者超出常人的努力,坚持训练。一个月后,扈先生能够独自翻身、坐起,保持坐位平衡,在少量帮助下可以完成进食及大小便清洁。当扈先生患病后第一次站立时,他激动地大声高呼:“我站起来了,我站起来了,我站起来了!”

  这次站立给了扈先生极大的信心,他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训练得更加认真、刻苦。如今,扈先生可抓起瓶状物体完成喝水动作,之后逐渐掌握了从卧-坐-站的独立运动技巧,在无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可独步行走,上下楼梯,完成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活动。

  “通过针灸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任务导向性训练,肌力增强训练,翻身训练,起立床治疗,上下肢机器人训练,经颅磁治疗以及专业康复治疗师一对一的训练,患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好。 ”何晓宏每看到一名患者逐渐康复,内心抑制不住的欢喜。

  “我现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老公能够恢复到患病之前的身体状况,我知道这很困难,但是看到这里的医生这么专业、认真、负责,我很有信心!”扈先生的妻子对未来充满期望。

  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目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居诸病之首。随着医学的进步,脑血管病患者的存活率较以前大大提高,但大约70%的患者仍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吞咽障碍等。脑血管病所致偏瘫不仅困扰着患者和家庭,而且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实践证明,偏瘫患者早期进行科学规范的康复治疗能够明显减轻肢体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神经康复治疗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康复的效果越好! 一般来说,患者的病情稳定48至72小时后,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早期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尚存的神经功能,防止患者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便秘、褥疮等,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在开展早期的康复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评定,对患者可能承受的康复训练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频度、甚至具体的康复方法、可能出现的意外和处理意外的方法等,都仔细地写成完整的康复计划。随着患者对康复处理产生的反应,再逐步调整康复处理的性质和剂量。使神经功能的恢复沿着正确的康复轨迹前进,少走弯路。例如,痉挛几乎是每个脑损伤患者康复过程必经的阶段。如果不恰当地训练上下肢力量,反而可以加重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甚至使患者遗留残疾。

  传统与现代康复治疗相结合

  青大附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9月,2009年3月进行整合建成综合的康复医学科,单独设立病区,治疗面积达500平方米,现有病床45张,有医护人员32名,由12名医生,10名康复治疗师,10名康复护士组成。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专业康复治疗师6人,康复专科护师2人。科室月收治住院患者60余例,年均收治住院患者790余例,门诊年诊疗量达3.4万人次,每日均设专家门诊、普通门诊及营养门诊,实行医生、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一体化诊疗模式,实行康复患者的“一站式”管理制度。

  康复医学科在脑卒中后遗症康复、脑外伤后遗症康复、骨折康复、脊髓损伤后遗症康复、周围神经康复、颈肩腰腿痛康复等方面疗效显著。

  病人的恢复离不开先进的康复设备。目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拥有较为先进的康复设备10余件(台),其中包括上、下肢机器人,言语认知评估及训练系统,多功能磁疗床,重复经颅磁治疗仪、电动PT床等。通过开设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治疗等康复治疗,创建了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为主结合传统康复治疗技术为特色的康复模式,2016年被评为“青海省省级重点专科”。

  同时深入临床各科室开展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在院患者进行出院清单的填写,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家访,完成家居环境改造等相关出院计划,建立了规范的康复医疗模式,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优势学科带动全省康复医学的发展

  青大附院康复医学科是我省建制最为规范的康复医学学科,带动了我省康复医学的发展。

  青大附院康复医学科是省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青海省康复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青海省康复医学会挂靠单位,青海省医学会物理康复分会主委单位,青海省医院协会康复医学管理分会主委单位。拥有中华医学会物理康复分会青海省主任委员1名,委员4名;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理事2名;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全国委员1名;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物理治疗学组委员1名;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作业治疗学组委员1名;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名;青海省医院协会康复医学管理分会委员会主任委员1名;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2名。青大附院拥有青海省康复医学学科社会团体全部任职。同时,科室拥有国家认证康复专科护士2名。

  由于康复医学科近年来在康复护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被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评为“ICF通用组合临床护理多中心研究单位”并授牌。

  近年来青大附院康复医学科与香港复康会、新加坡中心医院等康复专业组织积极合作,从2009年至今共派出20名专业人员前往深圳及中国香港参加香港复康会举办的康复再教育课程,取得香港复康会康复培训专业证书,2016年科室派出2名康复医师、1名康复治疗师前往新加坡中心医院进行学习。在提高科室业务水平的同时学习到了先进的康复管理模式及康复理念。

  通过青大附院康复医学科近年来的不断努力,科室发展较快的同时,业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得到了国内康复届专家的认可。于2015年10月受邀参加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县级医师康复医学手册》的编写工作,本书于2016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作为青海省康复治疗师培训基地,康复医学科2013年组织编写了《青海省康复医学培训手册(试用版)》,现已出版,并在青海省康复治疗培训工作中投入使用。自2010年至今,共举办康复治疗培训班十余次,在全省范围内共培训人员1300余人次。

  何晓宏,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陕西中医针灸系针灸专业,大学本科,获医学学士学位。

  2009年规划组建了青海首家综合的康复医学科,建立并规范康复诊疗范围及诊疗常规、诊疗流程。建立完善科室各级人员职责等核心制度,使科室各项临床工作步入正轨。积极开展脑卒中偏瘫、脊髓损伤截瘫、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创伤的康复工作。并在各临床科室大力宣传和介绍康复医学常识,推广康复理念。2010年较好地完成了玉树地震伤员的集中康复工作,积极协助卫生部康复专家,完成了在全省的康复培训工作。在科室发展中购置先进的康复治疗设备,开展较全面的康复治疗技术,并与香港复康会建立长期联系,安排人员接受康复专业培训,提升科室康复诊疗水平,建立了全省较为领先的康复医学示范学科。近年来积极组织各项康复相关培训工作,提高青海地区康复人员整体水平。

  长期承担青海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参与医学院针灸重点学科的建设,积极推动青海大学开设康复治疗本科专业,并参与教学计划制订及授课工作,同时还承担青海省卫生技术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授课,参与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等科研项目, 2012年主持完成“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高原地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内先进,发表论文康复相关核心论文十余篇。

  目前,何晓宏担任中华医学会青海省物理康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全国委员、青海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青海省医院协会康复医学管理分会主任委员等重要的康复医学社会任职,近年来,作为青海省康复医学学科带头人,组织推动全省康复医学学科蓬勃发展。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进入青新论坛 ] [ 关闭窗口 ]
 
·“感谢大家,我们不再接受捐款!”民和断臂老人治疗康复得到妥善解决
[08月25日]
 
青海新闻网制作